327国债期货事件前因后果
327国债期货事件前因后果如下:
事件起因
保值贴补政策引发分歧:当时国家对已发行的国债实行保值贴补政策,保值贴补率由财政部根据通胀指数每月公布。万国证券总经理管金生认为通货膨胀已得到控制,327 国债的保值贴息率应维持在 8% 的水平,按照此计算,327 国债将以 132 元的价格兑付 。而中经开等机构则认为财政部会上调保值贴息率,坚持做多,当时 “327” 国债价格维持在 148 元左右,双方对保值贴补率的不同预期,成了 “327” 国债期货品种的主要多空分歧.
信息不对称:中经开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均为原财政部官员,有能力获取财政部最新动向,而万国证券等空方机构在信息获取上相对劣势,这使得双方在对市场的判断和决策上存在巨大差异,加剧了多空双方的对立.
市场投机氛围浓厚:国债期货开户保证金低,每手仅 500 元,浮盈还可再开新仓,导致一些散户满仓带透支一路死多头,资金规模迅速膨胀,市场呈现过度投机的状态,投资者忽视了风险,进一步推动了国债期货价格的异常波动,为事件的爆发埋下了隐患.
监管存在漏洞:在市场疯狂扩张的过程中,监管存在漏洞,未能及时有效地遏制住不合理的交易行为和市场乱象。比如万国证券的持仓量严重超出规定限额,却未得到及时监管和制止,使得市场交易行为缺乏有效的约束,最终导致风险失控.
事件经过
1995 年 2 月 23 日,财政部发出公告,宣布 1992 年期国库券保值贴补的消息得到证实,贴息率为 12.98%。这一举措使得原来是做空方辽宁国发的高岭、高原兄弟在形势对空头极其不利的情况下由空翻多,将其 50 万口做空单迅速平仓,反手买入 50 万口做多,直接导致万国证券亏损 60 亿元。为维护公司利益,管金生在收盘前 8 分钟先后抛出 50 万口以及 730 万口的巨大卖单,最后一笔卖单的市值甚至达到了 1460 亿元,“327” 国债的价格从 150 回落到 147.40,将万国证券从生死边缘拉回来,由于临近收市,多方来不及做出回应.
事件结果
交易被判定违规:当日晚上交所召开紧急会议,最终宣布万国证券最后 8 分钟的操作是违规操作,取消最后 7 分钟的交易,“327” 的收盘价最后调整为 151.3 元,万国证券亏损 16 亿元.
相关人员受到处罚:1995 年 4 月,万国证券总裁管金生辞职,不久被捕。监察部和中国证监会共同决定,对有关人员分别做出了开除公职、撤销行政领导职务等纪律处分和调离、免职等组织处理,涉嫌触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;违反规定的证券机构被处以经济处罚.
国债期货交易暂停:“327 事件” 之后,各交易所采取了提高保证金比例,设置涨跌停板等措施以抑制国债期货的投机气氛。但因国债期货的特殊性和当时的经济形势,其交易中仍风波不断,并于当年 5 月 10 日酿出 “319 风波”。5 月 17 日,中国证监会鉴于中国当时不具备开展国债期货交易的基本条件,作出了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的决定,国债期货试点失败,股指期货更是被长期搁置下来.
免责声明:本站所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,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,据此操作风险自担,特此声明。本站部分内容源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,致歉!
上一篇:327国债期货事件的原因是什么
下一篇:美国中期国债期货报价方式有哪些
联系我们
